在大自然中运动,体育公园悄然走红

2021-11-22 17:44:18

  在大自然中运动,体育公园悄然走红

  “走,我们一起健身去!”“那么舒服,你不一起动起来吗?”“早睡早起,晨跑一小时,运动就要坚持。”……如今,运动健身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健身去哪儿?除了健身房、操场等地,全民健身新载体——体育公园也悄然走红。许多老人、儿童及上班族乐此不疲地到体育公园“打卡”,并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进行记录、分享。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公布了《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逐步形成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惠性强的体育公园体系。我国体育公园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应怎样推进体育公园建设?

  1.数量提升,向智能化方向转型

  【案例】

  11月14日,北京天气晴朗,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一群体育运动爱好者一大早来到方庄体育公园。有的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练习踢足球,有的在跳绳、玩跷跷板,尽情笑着、喊着;有的市民听着音乐,享受跑步的乐趣,一圈又一圈;三五成群的老人一边聊天,一边使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王涛热衷于运动健身,平时工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锻炼,要么跑步,要么“撸铁”,可谓“雷打不动”。

  “我以前基本都是去健身房锻炼,还特意办了年卡,一年下来几千块钱,不过虽然里面器材很多,但时间久了,总觉得有点无聊。现在,我更喜欢去体育公园,公园里空间大,篮球场等场地设施齐全,还有花草树木,跑步时能看风景,练器材时能呼吸新鲜空气,在大自然中运动更过瘾。”王涛说。

  像王涛一样,很多市民都发现了体育公园的独特魅力,并深深爱上了这一“宝藏”。与此同时,我国各地各部门也在积极探索推进体育公园建设。

  在北京,方庄体育公园、常营体育公园、回龙观体育公园等多个体育公园已完成建设并向公众开放,受到大量市民青睐。

  在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引进社会力量建设了营盘山体育公园,面积1000余亩,促进了乡村振兴和“体旅融合”发展。浙江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副处长徐杰介绍,目前,浙江省有各型体育公园288个,专门为大众体育健身活动服务而建设的体育公园占总数的48.3%,利用城市“金边银角”建设的嵌入式小型体育公园占总数的36.8%。一些体育公园还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改造,具备了查询、预约等功能。

  “体育公园建设得到群众普遍好评和大力支持,有效提升了城市‘10分钟健身圈’能级。”徐杰说。

  有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体育公园数量大幅度提升,且建设力度有了明显改观;伴随着数字化等趋势,体育公园正逐渐向智能化方向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兆红认为,体育运动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利用自然场景布局健身场地,对人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更加有益的作用和影响,在郁郁葱葱的环境中运动也是全球公认的体育公园建设理念。

  “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布局与人口总量、结构和变动趋势还不相适应。”王兆红说,东部地区在体育公园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体育公园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投入力度较小。

  王兆红表示,体育用地紧张,以及场地运营效率偏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推进体育公园等建设运营的“拦路石”和“硬骨头”。

  2.科学规划,坚持绿色生态底色

  【案例】

  “早上,我看有点阴天,本来不打算跑步了,想了想,还是跑吧。到了体育公园,满眼皆是绿色,尽是生机活力,真是不虚此行。”近日,不少网友在微博上“晒”起了自己对体育公园的“好感”。11月6日,一场腰旗橄榄球比赛在上海市民体育公园举行,吸引超500名爱好者前来,现场十分火热。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介绍,过去,体育公园的人口覆盖范围与具体建设内容主要由各地政府自行规划与实施,在体育公园面积、健身设施、绿化用地率、健身步道长度、服务半径、运动场地数量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容易出现各地体育公园建设“苦乐不均”的情况。

  “在部分人口较少的地区,体育公园建设面积大而服务内容少;在部分人口较多的地区,受用地条件限制,体育公园面积不足,体育锻炼活动缺少场地支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王雪莉说。

  未来,应怎样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意见》提出,按人口规模科学布局,合理确定体育公园建设规模。鼓励常住人口50万以上的行政区域(含县级行政区域和乡镇,下同),建设不低于10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鼓励常住人口30万~50万的行政区域,建设不低于6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鼓励常住人口30万以下的行政区域,建设不低于4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

  在王雪莉看来,实现全国范围体育公园建设分级标准全覆盖,既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又能合理控制建设强度与占地规模,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宝贵土地资源的集约规划与使用。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体育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芯表示,合理规划体育公园建设规模,不仅能有效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还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避免公共体育设施资源浪费。

  此外,《意见》明确,坚持绿色生态底色。体育公园绿化用地占公园陆地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65%,确保不逾越生态保护红线,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推进健身设施有机嵌入绿色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

  “与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等健身设施相比,体育公园的突出特点在于将体育健身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为广大群众提供在自然环境中运动的公共空间。”刘芯说。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副司长袁少青表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支持利用山地森林、草地荒漠等地貌,建设以绿色为主的特色体育公园。对体育公园建设中一些涉及使用林地、草原的设施,将在林地定额指标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3.便民利民,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案例】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持续做好已建成体育公园的使用、管理和提档升级工作,完善体育公园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推广物联网等新技术运用,提升体育公园智慧化服务水平。比如,成都江滩体育公园完成智能化改造,成了大众健身活动的“网红”打卡地。

  “我们在湖南省娄底市打造的青山体育公园,采用了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移交(DBFOT)模式。”湖南省体育产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彬说,在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前提下,他们通过创新产业资金融资投入模式,植入智能管理模式,优化运营管理效率等,实现了体育公园可持续发展。

  陈彬介绍,目前,湖南省正筹划出台体育公园建设地方标准,制定体育公园建设运营相关服务管理办法,按照“选精品、建精品、管精品”的原则,把各项惠民举措落到实处,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长远来看,体育公园不仅要建好,还要管好、用好,如此,方能真正惠及百姓。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副司长邱汝表示,国家体育总局将抓紧时间组织编制《体育公园配置要求》国家标准,规范、指导各类体育公园健身设施配置,通过标准化手段推动体育公园建设工作有序开展。组织开展体育公园建设典型案例征集评选,发现一批在规划设计、项目布局、运营管理、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示范性的典型案例,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推广,发挥典型案例的引领带动作用。

  “我们还将督导地方做好已建成体育公园向公众开放工作。抓紧推出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公共体育场馆基本公共服务规范,推动各地体育部门按照标准和规范要求,为群众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提高体育公园的使用效益。指导支持各地因地制宜依托体育公园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特别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建立健全社会体育组织,推动体育公园聚敛人气、提高利用率。”邱汝说。

  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刘敏认为,我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迫切需要完善城镇公共空间功能,提升城镇公共空间品质,推进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体育公园建设恰逢其时,拓展了城镇公共空间有效利用和留白增绿的内涵,符合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导向和要求。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刘敏建议各地充分评估现有要素条件,做好体育公园布局建设选址和建设方案,稳妥推进体育公园发展;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体育公园建设实施监测,完善配套政策,让体育公园为城市生活增添美好。

  (本报记者 刘坤)

  链接:

  体育公园是以体育健身为重要元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具备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体育健身、运动休闲、娱乐休憩、防灾避险等多种功能的绿色公共空间,是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体育公园以公益性为导向,以近距离服务全龄人口为目标,按照本地区群众运动习惯布局多元健身设施,方便城乡居民就近就便参与体育锻炼。对于政府投资新建的体育公园,鼓励委托第三方运营管理,向公众免费开放。同时,鼓励体育企业依法对体育公园中的足球、篮球、网球、排球、乒乓球、轮滑、冰雪等场地设施进行微利经营。

  (本报记者刘坤整理) 【编辑:张楷欣】

上一篇 : 超20省份将遭寒潮速冻 全国冰冻线进程图看你家何时被“冻”

下一篇 : 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

x

相关推荐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