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播:城市新跨越|如何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2023-02-01 14:02:24 锦观新闻

将未来产业打造为成都新一代支柱产业

张其仔 郭雪飞 邓洲


(资料图)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成都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全面落实支持制造业发展“1+6”政策措施和实体经济十条,加快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等“5+N”产业生态体系,促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提升现代产业竞争力。成都要抓牢机遇,发挥西南地区科技产业和人文高地优势,瞄准未来产业新赛道,率先突破,形成特色,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产业布局重大战略调整,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高起点布局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是重大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产物,富有发展活力和市场潜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全局带动和引领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强等突出特征。近年来,未来产业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度密集、大国竞争激烈、领军企业深度布局的关键领域。当前,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逐步形成。面对国家扩展战略纵深的新形势新要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和四川省省会,成都“新后方”的战略地位凸显,建设国家重大科创平台、培育前沿科技、发展未来产业、维护产业安全成为成都的新使命新担当。

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在未来产业培育重点选择上,既要考虑成都当前产业现状、要素资源基础、市场辐射能力,更要盯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大胆构想、适度超前布局一批前沿性、引领性突出,技术、市场、产业链有待成熟的产业,为今后5到20年期间成都实现主导产业高质量更替和经济结构整体跃迁储备技术、人才和市场。要面向国家竞争、城市升级、科技前沿,选取战略型、趋势型、人本型三种类型的未来产业为重点培育方向。其中,将量子科技、6G通信、合成生物、超级高铁等战略型未来产业打造为成都新一代支柱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基架;将智能网联汽车、商业航天、高性能医疗器械等趋势型未来产业作为技术路线和商业业态创新的主要领域;以扩展现实(XR)、脑科学应用等人本型未来产业为着力点,服务于城市内涵式发展和居民高品质生活。

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当前,尽管服务业占比超过制造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推动经济增长、保障物质文明供给、带动其他产业升级、应对系统冲击、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肩负现代化国家建设主引擎的历史重任。成都作为中西部工业经济高地、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12年—2021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打造培育生物医药、汽车装备、智能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022年,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0817.5亿元,成都经济总量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需要810亿元的规上工业产值,相当于增加20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成都在推进产业建圈强链中,提出不断完善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及其他重点要素集聚融合发展的“5+N”产业生态体系,必定是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成都从承接产业转移进入与全球产业链深度合作的新阶段的重要举措和重大战略部署。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对成都构建富有竞争力和抗冲击力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出了新挑战,而疫后国际产能再布局,数字化生产、网络化协同、离散型智能制造等新生产方式加速运用,为成都深度切入全球产业分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等提供了新机遇。成都及周边高等院校资源、研究院所资源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企业的数量、规模和比重也在中西部地区领先,要通过建设一批新型创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成都在基础研发、前沿研发上的综合实力;建设完善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打造“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云计算中心+边缘计算中心”算力支撑体系,加快建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关键枢纽结点,增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能力。加强与国内技术研发高地的合作,形成类似“北京研发、成都制造”的战略合作模式。要建设一批国内甚至全球稀缺的产业化平台,重点围绕生物经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新材料、元宇宙等成都具有基础的产业,形成跨越式的产业化示范项目、示范区域,在国内率先形成若干未来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成熟市场。

加快培育优质企业梯度

要实现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各主体获得公平回报,核心是要处理好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关键是提升中小企业的能力。

2021年,我国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培育发展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近三年,成都共有“专精特新”企业884家,占全省的三成以上。截至2021年底,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家,居副省级城市第3,有510家纳入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位列全省第一。

为了实现成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目标,既要考虑如何发挥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同时也要考虑都市圈的布局,实现超大城市、都市圈城市、农村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融通发展。要实现上述不同层面各区域间的融通发展局面,壮大市场主体,实现创新要素的合理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成都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布局上要在天府新区和高新区培育高质量发展第一梯队、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增长新引擎等重要增长极、关键节点,也要充分使其带动其他协作区域、配套节点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能力的提升,实现重要增长极、关键节点与协作区域、配套节点之间的融通发展。成都在未来产业链的构建、完善中广泛吸引非国有企业、社会团体甚至个人的参与,力争在全国率先形成若干社会投资建设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有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广泛参与的未来产业体系的典范。

成都要加快推动“双创”活动升级,在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形成由创新型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独角兽企业和活跃创新团队等牵头建设创新平台,联合高校院所共建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综合性检验检测平台,提供产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鼓励各类资本有序投资未来产业,在成都市未来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培育具备国际化视野、掌握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的链主企业,推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塑造大中小企业、上下游企业协同共生、韧性强劲的产业体系,着力形成开放包容、层级丰富、充满活力的未来产业生态系统。成都要创新体制机制,在整个都市圈范围进行布局,以“成德眉资”为核心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多个城市开展合作,跨城市边界建设基础设施、布局未来产业链和供应链。

(作者:张其仔,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郭雪飞,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成都研究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访问学者;邓洲,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策划/编辑 陈伟 陈仕印 张舟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冯嘉良 本报资料图

上一篇 :

下一篇 :

x

相关推荐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