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聚焦!“讨厌自己的孩子怎么办?”我在这1000+评论中,看到泪目

2023-06-25 15:54:50 新东方家庭教育

“讨厌自己的孩子怎么办?”我在这1000+评论中,看到泪目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太真实了,一看就是自己带过娃的。”


(相关资料图)

最近,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

戚薇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吐槽自己对女儿产生冲动教育的瞬间:

“同样一个问题,你跟她说了10遍,20、30、100遍,她就是不改。”

“你耐心告诉她不要做什么,她当时答应得好好的,下次照样继续。”

“一件小事,但她总能把你的情绪惹到爆炸。”

“你忍住不发火,耐心讲道理,她还反过来对你犯拧。”

评论区的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和自己家孩子一样一样的。

《不愤怒的父母》中写道:“养育中,大部分父母都隐藏了他们经常愤怒而且极为愤怒的事实。”

同为孩子妈妈,太理解这种感受了。

为人父母后,总有那么些瞬间,会对孩子产生一些消极情绪。

教育最大的谎言,是父母生来就该爱孩子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讨厌自己的孩子正常吗?”

有些高赞回答写道:

“我很后悔生孩子。带孩子疲惫、焦躁、费心、费力,我很尽责也很爱孩子,但我不开心。”

“我的精力每天被养孩子时的小事榨得干干净净,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每天督促他学习,帮他疏导学习压力,可从来不会有人问问我累不累?压力大不大?”

“只要一不顺孩子的心意,就会冲我发脾气,看她张牙舞爪发怒的样子,就恨不得自己没生过她。但又觉得要当一个好妈妈,不能情绪失控,好难。”

所有的岁月静好,背后不过是有人在苦苦支撑。

有句话说,中国的很多父母,不是付出得不够多,而是付出得太多了。

忽略自己,一味对孩子付出,会进入一种母职、父职的情感绑架中。

而来自社会和自身的道德约束,也要求我们做一个随时准备好,时刻就能上战场,为孩子披荆斩棘的父母。

可当爱孩子成为道德绑架后,如果我们的行为有一丝偏差,或者得不到外界的认可,便会立马进入一种对孩子不够爱的,深深的罪恶感和无力状态。

影片《坡道上的家》中,全职妈妈水穗将自己8个月的女儿丢进浴缸淹死。在开庭现场,她被审判时,藏在她身后的残酷真相也一点点被揭开。

水穗的女儿出生后,孩子爸爸借口工作忙逃避所有家务和带娃责任,把养育孩子的重担一股脑丢给了水穗,还在水穗请求帮忙时指责她:“我周末帮过忙了啊。所有的妈妈,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就你做不到。”

孩子半夜啼哭,丈夫会用婆婆对比,嫌弃水穗照顾不好孩子。

在水穗情绪压抑太多爆发时,又把妻子情绪不稳定当做借口,转身去找初恋女友倾诉。

无奈之下请来帮忙的婆婆,时刻在冷嘲热讽:“孩子哭了,你抱起来哄哄就好了。就因为你这样,才照顾不好孩子。”

在所有的负面情绪累积到极限后,水穗对自己是否能养育好女儿彻底绝望,心理防线决堤,选择了最决绝的爱孩子的方式。

来自自身和外界的母职、父职束缚越强烈,养育中产生的挫败感和无力感也会越严重。

生活中,有太多和水穗一样的父母,虽然没有和她一样最终走向极端,但也正在被父职、母职束缚,让自己一次次陷入被动绝望。

亲情的本质,不是对自我的灭除

热播剧《摇滚狂花》中,姚晨饰演的妈妈彭莱,在剧中是一个传统人格和价值体系完全被颠覆的母亲。

她热爱摇滚,当初生下女儿后依然远赴国外,除了因为婚姻问题,还为了追寻她自己的摇滚梦。

四十多岁回到女儿身边,她看起来依然是那个不负责任的妈妈,和女儿对骂、互掐,女儿给大门换了锁,她直接堵了锁眼。女儿扔了她的行李,她扔了女儿的衣服。

从世俗意义上来说,她确实不是一个爱孩子的好妈妈。

但是,她和女儿分开多年,本身就不具备春风化雨,能够温暖唤醒女儿心中母女情的先天条件。

反而是这种争锋相对、势均力敌的对抗,让她们母女的相处,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在她们母女的相处中,妈妈不再是一个伟大、牺牲、奉献的符号,而成为了一个有自我追求、有自身缺陷、和孩子平等的中年女性。

剧集尾声,妈妈彭莱在女儿遇到参加比赛失利时,会用自己的经验安慰她:“勇敢活着的人最摇滚。”

你看,一个不让自我被灭除的母亲,永远不会陷在妈味、爹味的说教中。

他们用爱自己,给了孩子最好的引导。

心理治疗师萨提亚的小诗《如果你爱我》中有这样一句话:

你若不爱你自己,你便无法来爱我。

这是爱的法则,因为你不可能给出你没有的东西。

父母不爱自己,失去的是爱孩子的能力。

而且,很多时候,孩子是很难去共情父母的。

一位教育博主曾分享过一段自己的经历:

孩子刚上初中时,为了更好地照顾好孩子,她放弃了晋升的机会,每天在接送、陪写作业、做饭中连轴转。

她觉得自己牺牲了很多,可孩子却觉得现在的妈妈变得很讨厌。

后来,她选择转移注意力,重新经营自己的事业。而她和孩子的关系也越来越缓和。甚至在某一天,孩子对她说:“妈妈,你现在是我的偶像。”

最高级的养育,是双赢。

教育不只是父母之间的合作,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协作。

而双赢的根本,是让孩子成为孩子,让你成为你自己。

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孩子

好的家庭教育,需要达到亲子间的平衡状态。

父母改变思维和理念了,才能影响孩子发生改变。

那么父母具体应该如何做?临床心理学家蕾尼·米尔曾在她的著作中总结了以下5点:

1、关注你的身体需要

养育孩子,是一件体力活。

无论是小时候事无巨细的照顾,还是长大后的斗智斗勇,都需要父母有一个好身体。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有好的精力去谈家庭教育。

2、照顾你的情感需要

父母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有各种情感需求,有各种情感表露。

养育孩子时,我们的父职、母职,在有些时候是需要为我们的其他亲密关系适当做出让步的。

一个情感出口不止来源于孩子的父母,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孩子成长中层出不穷的烦心事。

3、重视你的社交需要

有了孩子后,很多父母,尤其是妈妈,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孩子,孩子的地位高于一切社交关系。

但是,正如一句话所说:“父母的社交,不应该是奢侈品,而应该是必需品。”

多走出去一些,多一点社交,先照顾好自己,才能以更好的状态照顾好孩子。

4、满足你的智力需要

养育孩子,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

不可否认,孩子成长的代价,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父母的状态。

蕾尼·米尔教授建议,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让自己失去智力活跃。比如可以阅读,或者重新捡起之前的热爱。

总之,你对自己所热爱事物的热情,会让你的孩子向你去学习。

5、识别你的精神需要

积极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拥有“更大的愿景”时,会获得更高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父母只是因为孩子而成为了父母,但不代表父母是我们在生活中的唯一愿景。

为了自己的愿景努力,和照顾好孩子,一样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圆桌对话:教育的本质》中,朱永新教授和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聊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

他认为教育应该围绕着人的最高目的——“幸福”来展开,寻找幸福的过程就是找到自己,让自己完整的过程。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孩子,父母也同样适用。

一个完整做自己、爱自己的父母,必然是幸福的,这种幸福会在养育的过程中,让孩子也习得获取幸福的能力。

无论是孩子生来自带剧本也好,还是孩子生来只是一张白纸也罢,都不能忽视一点: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导师和方向。

上一篇 : iOS16.5.1 续航测试结果出炉,除了 iPhone13 都有续航提升 世界热推荐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x

相关推荐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