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重新读懂师生关系|当前速讯

2023-03-29 07:03:36 校长传媒

师生关系,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底色。教育发展到提倡 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新型学习场域的今天,它如同滚雪球一般,更是成了一门决定 学校能否实现深度转型的大学问。 站在系统、专业的角度深度解析师生关系的关键逻辑,重新审视自身实践,我们更有可能缩短与教育理想之间的距离。


(资料图)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肯尼思·J.格根教授在其《关系性存在: 超越自我与共同体》一书“第三部分专业实践中的关系性存在 ”中 ,专章论述“ 关系型教育 ”。作为社会建构主义者 ,格根认为,“ 课堂不再是我的船,我也不是它的船长”,“ 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是我们共同完成的“,“既然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共同体的创造,有效的教育理应增进人们对关系过程的参与”。

这些论述对于当前我们审视教师发展与教育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包括思考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区别于一般性人际关系,必须具有教育专业要求。

重新想象:人人渴望的师生关系到底是什么?

有一所学校,生长着这个时代人人渴望的师生关系:

据说,这里不再把知识作为学校的核心,而把关系作为学校的核心;这里的师生关系,不再是“管与被管,教与被教”,而是“ 共生共学,相互促进”; 师生间的情感与互动需求,成为学校存在的根本价值

据说,这里既不是“教师第一”,也不是“学生第一”。师与生没有传统意义的等级排序,只有面向未来的角色分工;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这里的师生从情感上亲密无间,心心相容,互相接纳——学生因为“亲其师”,所以能“问其难,信其道”;老师因为爱与相信,所以能支持、责备和陪伴。

这里的师生从形式上呈现为“学习共同体”的样子, 共同的人生目标都指向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并致力于不断自我发展;这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里的师生在角色上互补与支撑,分工上有如“教练和运动员”;而在不同的时候, 彼此都可以成为学习行为的“平等首席”

或者教师成为中心——当学习过程需要鼓励、评估、导演、导师、学习行为的设计等角色介入的时候; 或者学生成为主角——在知识获取、技能精进、品格生长、自我发现、他人合作、好奇心培养等方面; 或者双方互为学习行为的“生态协作者”——围绕同一个目标,实现共同的学习,成为相互支撑的伙伴......

是的,在这个师生关系红灯频闪的季节,每一位教育人都在本能地追问: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样一所美好的学校?

人类的教育史,经历了压抑儿童天性、无视学生人格、“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走过了完全从儿童天赋、兴趣和需要出发,彻底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今天, 我们该如何走向真正独立平等、分工有序、共生共学的关系?

情感因素: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灵魂的相遇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指出,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情感的动物,社会中的每一纬度都是由情感所凝聚的。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灵魂的相遇,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关系,在师生交往和互动中,情感是关键中介和纽带。

1.建构师生主体间性,防止情感“缺失”

主体间性是“主体—主体”的关系模式,它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在性、平等性、互动性和共识性。立足“主体间性”,建立师生情感,有利于解决“缺失”问题。

共建情感规则。教师在学期初就需避免“一言堂”和互动缺乏的状况,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和构建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课堂规则等, 营造由学生掌握班级结构的师生互动情境。同时,和学生建构 双方互动的情感准则与要求,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

建设性情感表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 主动表达积极情感,如热情、开心、喜悦等,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变程序性的、刻板淡漠的情感互动为建设性的情感交往。 教师主动表达积极情感是对学生的情感付出、情感点燃,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

彼此尊重与信任。交流和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本性,师生间构建尊重平等、合作包容、创新发展的师生关系,正是主体性实现的表现。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彼此尊重与信任,让教育过程成为分享情感体验的过程

2.教师自我情感整饰,克服情感“失控”

情感整饰是教师为达成教育目的,有意识地体验和表达情感,以符合规则要求的教育行为。这是教师理性调控情感的一种方式,可以作为教师处理情感“失控”的方式之一。

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浅层扮演。浅层扮演,即通过 外部表象表现情绪情感的方式, 伪装和克制是两种常用策略。前者是假装不真实的情感表达期望的情感,后者是有意识地抑制自己的消极情感。师生交往中,教师可以假装表现消极情绪以实现对学生的震慑和控制,也应该克制消极情绪以减少对学生的影响或伤害。

教师应该进行适度的深层扮演。深层扮演,即通过内在认知调整达成的 表里如一的情感表达包括重新聚焦、重新结构、情感分离等具体方式。比如:课堂上有学生睡觉,教师可以关注大多数认真听讲的学生,避免被睡觉的学生分心,就是 重新聚焦重新结构指教师重新认识情境,对情境加以选择和修正,营造合理的情感氛围,如通过有趣的课堂导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情感分离指教师自觉区分“工作情感”和“个人情感”,避免把私人情感带入与学生的交往。

3.形成关怀型共同体,避免情感“失序”

形成关怀型共同体, 教师向学生表达爱的共情能力是关键。社会心理学家巴特森认为, 共情可分为感知型和回应型两类感知型共情是指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心理状态和行为,在此基础上 模仿他人的情感和表情回应型共情指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通过 角色转换,忧对方之所忧,苦对方之所苦,富有同情心地回应他人。 教师不仅要感知学生的情感,还要有所回应,以下两个原则值得借鉴——

不评价原则。师生交往时关注具体发生的事件,而不进行抽象判断、定义甚至针对人的褒贬。例如,学生上课睡觉,一位教师问:“你最近上课经常睡觉,发生了什么吗?”另一位教师说:“你最近上课总睡觉,这可不行啊!”前者的交流方式属于不评价, 只针对学生上课睡觉这件事进行询问,并没有进行主观判断;后者属于训导,表达了对学生的批评和不满。附带评价的交流,意味着教师有先入为主的假设或推断,往往伴随消极情绪。 教师在情绪的驱使下,言行可能失度,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从而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信息原则。我信息原则是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为教师提出的策略,指的是 当学生行为给自己造成干扰时教师的言语回应技巧——教师不要用“你”开始讲话,而要以“我”开始讲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以“你”开始讲话,往往含有指责的意味,容易引起学生的防御或对抗;而 以“我”开始,只讲自己的感受,意味着开放自己、信任对方,用真情实感与学生沟通,容易感化学生,以真情换真情。

读懂学生: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应有之义

读懂学生,成为懂得学生学习需求的人,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方向,值得我们扎扎实实回归“人”的起点,不断创新,务实实践,方能有效服务学生发展。

1. 前置沟通时间,在多方调研中读懂学生

接手新班时的学情调研,学科课堂教学的学情前测,都是研究学情、读懂学生的有效渠道。教师要善于从学情调研中,阅读那些我们熟悉却不易敏锐察觉的细节背后的意义。

学情调研,不能只是泛泛而“谈”,还需要充分研究与转化,才能把现场观察到的信息落脚在对教育教学的转化和指导上。

通过“打一个温馨电话、查一次档案记录、来一次老班访谈、做一次调查问卷、约一次深入家访”五种渠道,了解学生基本家庭状态,对话学生发展点和发扬点,在多样化的学情调研中初步接触学生和家庭。综合访谈结果为每位学生建立初始档案,这些都为持续积累信息、深入读懂学生稳稳打下第一步根基。

2. 常态工作日志,在持续观察中读懂学生

每种形式的学情调研,都能帮助教师发现学生不一样的细节。读懂学生,需要教师在常态工作中“迈开腿、用心看、仔细听、充分想”。

不同的时间段,教师观察学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早晨进校,观察学生的个人清洁及晨读情况,了解家校练习本的完成情况; 上课时间,观察学生的专心程度、发言及提问情况等; 下课时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内容与学生协作互动情况等;分组活动时间,观察学生是否能与同学和谐相处等……

一个个看似普通的细节,都在无声传递着学生不一样的信息。抓住细节,相互联系,不断观察分析,更容易形成研磨学生、读懂学生的有效桥梁。

3. 课堂教学,在关键环节中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仅有开学初的学情调研还不够, 课堂教学是研磨学情、推动学生持续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持续致力于读懂学生、把握学情,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教学从“批发式”集体服务走向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

保持边界:塑造师生关系,要注意“前台”“后台”

师生都是学校舞台上的“角色”。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无数的表演,都在不同的舞台穿梭。

“表演”是人的无意识行为,不是虚假,是个体在不同社会关系中学习并展现真实自我。在舞台表演体系中,有两个相对应的重要概念,那就是“前台”和“后台”。

在学校里,上课就是老师最典型的“前台表演时刻”,教室环境的布置、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要求等就是个人门面的突出体现。

而在“后台区”,比如教师办公室、休息室、茶水间等,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放松,可以休息、聊天、交流看法等。

1. 教育的“前台 ” 始终是面向学生的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可以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上透视学校中的很多互动场景。它对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启示是要认识到: 所有人都有前台、后台的需求,包括老师、学生。

首先, 学校必须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前台形象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角色期许比其他职业要高,学校必须协助教师维持好前台形象,在诸如学校开放日、家长会以及课堂等正式的“前台”必须用一举一动彰显教师的专业性。

老师的前台和后台行为都会影响学生,前台行为属于事先计划的正式课程,而 后台行为就是非正式的潜在课程,包括教师的价值观、做事态度、日常言行举止等,都会被学生视为楷模,甚至有时“后台”表现会更深刻地留在学生脑海中。

教师永远应该把自己人格中最闪光的一面、这个职业中最为专业和负责的一面呈现给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真正的表演“前台”一定是面对学生时的举动和行为。

2. 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后台 ” 需求

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前台形象,学生也希望在同伴前塑造完美的前台意象,教师要善于“奖善于前堂、规过于后室”,用自己期待的角色来巩固孩子的身份认同。

另外,尤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一定要包容和接纳学生的“后台”行为,给学生一些“后台”时间或空间。教师在学校中有办公室、休息室等“后台空间”,而学生呢,几乎没有,一些寄宿制的学校对宿舍也实施了非常严格的监管,导致学生在校时紧绷的压力无处释放。

我们从戈夫曼那里能够学到的一点是,后台行为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非理性放松状态,教师应以平常心待之。此外, 教师最好不要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学生私密空间面前,不要偷听学生讲话,要禁止告密的举止,这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守则。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无数的表演,都在不同的“前台”和“后台”区穿梭。在学校里,我们要把面对学生的每一次场景都作为教育的前台,而不是“作秀”的前台;要充分维护学生、教师的前台形象,更要为他们搭设适度的后台区——老师需要闲暇时光,孩子也需要闲暇时光。

教育是迷恋他人成长的事业,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应该是“我”与“他”的陌生关系,而应该是“我”与“你”的熟悉关系。新形势下,教师虽然面对诸多挑战,但只要 以心交心、以爱换爱,善用情感因素,就可以成长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本文由王崧舟老师推荐,选自“教师博览”,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教师最需要什么素养,如何赢得学生家长的支持?

优秀教师管理课堂的66个细节 ( 必须收藏!)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在拼命育儿

一节优质课的课堂评价标准与细则解读(供教师参考)

一节优质课的三个简单标准

如何有效打造高阶思维课堂?从这五个方面掌握教学密码

叶澜: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

柳袁照:很明显,这是一节“磨”出来的“好课”,可以非议吗?

学生上课走神不听讲?用好“游戏”,高效提高课堂参与度!

好课程就是一把金刚钻

魏书生:我教了35年的语文课,没批改过一篇作文!这些教学方法值得老师们学习!

沧海 :课改,为教育增添一抹亮色

教改新动向!教育部:文化课作业减下来,体育课作业加上去!

李镇西:课堂一定要“高效”吗?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上一篇 :

下一篇 :

x

相关推荐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