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州放飞龙头蜈蚣风筝。
3月27日下午,石家庄市郊外,春风和煦,碧空如洗。一群风筝爱好者围着铺在草地上的“龙身”紧张地忙碌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手持“龙头”的老人目光如炬,时刻关注着风向的变化。
“时候到了!起!”随着他的口令,众人应声而动,转瞬之间,一条百米长的巨型龙头蜈蚣风筝乘风扶摇直上,在湛蓝的天空中上下翻腾。现场观众纷纷拍手叫好。
老人看着亲手制作的巨型风筝顺利升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还得是大风筝玩得有劲!”
这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王彦州。
王彦州
制作风筝已经20多年
王彦州是石家庄市桥西区西里街道金竹街社区的一名退休职工,今年67岁,制作风筝已经20多年。
3月27日中午,走进王彦州的家中,目光所及,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风筝:写着“一帆风顺”的帆船风筝放在客厅的沙发边,电视机上有一只画满牡丹的沙燕风筝,四个活灵活现的龙头风筝将整个阳台填满,就连门上也挂着一张巨大的脸谱风筝……满屋子的风筝全部出自王彦州之手。
说起和风筝的缘分,王彦州的思绪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家里的老人经常做一些简单的风筝来给他玩。“家人给我做的只是比较简单的圆形、三角形的风筝,但我依然玩得舍不得放下。”王彦州笑着说,工作以后也常常通过放风筝的方式来锻炼身体、放松自己,直到退休后,受老人的影响他便开始尝试制作风筝,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王彦州正在为风筝画图案。 张超 摄
做风筝一步都不能马虎
聊到风筝的制作,王彦州头头是道:“制作一个风筝要分好多步骤,构思、绘画、扎骨架、糊纸面……一步都不能马虎。”从竹料的挑选、龙骨的削制到为风筝画上惟妙惟肖的图案,每一个步骤都由王彦州亲自完成。为了让风筝更漂亮,王彦州还专门到老年大学学习绘画。
王彦州还把家里的阳台改造成了他制作风筝的工作间,竹料与工具将阳台填得满满当当。每次打磨竹片时,阳台上竹屑飘得哪里都是,王彦州不得不戴着口罩进行操作。
为了让风筝飞得更高更稳,王彦州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选择扎风筝的竹子时,一定要选择生长三到五年的南竹,削去内侧质地较为柔软的部分,保留外侧坚韧的部分,这样才能确保风筝上天以后能够禁得住风的考验。
王彦州一边为新做的金鱼风筝画上鳞片一边告诉记者,像这样近三米长的风筝上色就要七遍,这样才能保证风筝颜色鲜艳。这样的风筝从构思到制作再到成功放飞上天,至少也要花费20天。
放飞巨型风筝引人围观
巨型风筝的制作与放飞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制作巨型风筝时,受到场地的限制,王彦州只能到户外进行绘制,他经常趴在公园的空地或者篮球场边的铁网上给风筝上色。为了让龙头蜈蚣风筝飞得直,制作时必须把连接每节“龙身”的线都拉顺捋直,让线失去弹性,来确保其长度始终能够保持一致,王彦州常常带着饭到室外拉线,三百米的线他一拉就是好几天。
巨型风筝放飞难度大,常常需要多人相互配合,风筝飞起来以后的拉力大到可以把一个成年男性带得双脚离地,为这项运动增加了不少风险。
“有时候风太大拽不住,我们也经常被线划破手,每次放风筝都会带上创可贴。”王彦州说。
放飞巨型风筝常常会吸引大批观众前来观看,一些孩子被鲜艳奇特的风筝迷得不愿离开,王彦州也会耐心地把关于风筝的知识分享给他们。
王彦州希望将自己关于风筝的知识和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他经常带着自己的风筝走进中小学,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风筝,孩子们对风筝展现出的浓厚兴趣也让王彦州对传统风筝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我会一直把大风筝做下去,把风筝文化传承下去,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喜欢上传统风筝。”王彦州认真地说。(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 张超 实习生 李童阳)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